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安徽建筑大学原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安徽建筑工程学校。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后因国民经济调整停止本科招生。1977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分校名义恢复招收本科生。1986年,国务院批准复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99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4年起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在拥有“本—硕”教育体系,拥有一级硕士点六个,2008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2009年被列为省级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无博士点高校中仅三所高校省级立项,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被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安徽六所之一);2013年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
东陈岗建校时期
1958年9月,为支援和建设安徽,苏州建筑工程学校324名师生,沈阳计划经济学校4名教师来到合肥,与安徽省建筑厅干训班179名师生共同组建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时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青年路(现徽州大道)东城岗。
1960年3月,学校已有教职工99人,学生587人。设民用与工业建筑,硅酸盐两个专业。是年九月,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学生89人,教师7人)并入学校,正式成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由郭沫若题写校名。
1961年暑假,因国家遭遇经济困难,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奉命撤销,原合肥工业大学师生被撤回,该校选升的两个专科班挂靠安徽工学院继续完成学业。
1962年,安徽省人委决定,撤销安徽建筑工程学校,东陈岗校址由解放军104医院接管。学校余部迁往交通学院南大楼。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迁址凌大塘时期
1963年4月,安徽省人委决定,保留安徽建筑工程学校。
1964年8月,学校迁址凌大塘(原省建六处新预制厂,现东流路江淮集团宿舍区)。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材料检验两个专业,同年恢复招生。
1966年6月,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69年底,学校教职工19人(学校教职工总数为34人)下放到大别山区,集中在岳西县石关,白帽,菖蒲,黄羊四个人民公社,参加生产劳动。
第三次建校
1971年,安徽省基本建设局决定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与省建局技工学校合并,成立安徽省基建局建筑工程学校。校址为技工学校所在的金寨路(现学校北校区)。
1972年,学校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水泥工艺两个专业。并从1973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为满足我省对建筑类高级人才的急需。省委决定在安徽建筑工程学校设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点,设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首批招收学生40人,于1978年春季入学。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1977年至1979年多次对恢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出了多次批示,拉开了恢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序幕。
1980年,建校教学点已有七七,七八,七九,八零级四个班级,学生计171人,教师以建校教师为主,省建委又调派若干人员进行补充,任课教师24人。当时校舍面积16815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万册,并拥有物理,化学,建材,电工,力学测量实验室。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建筑分校
1983年3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校教学点改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分校,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黄璜亲题校名。
1986年6月,建筑分校已经拥有专任教师160人(不包括中专教师),设两个系,六个专业,在校学生984人,占地146亩,校舍面积35000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1万册,并拥有材料力学等12个实验室。学校另设中专部,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规划,建筑经济三个专业,在校学生400人。
复办学院
经过学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1986年12月,国家教委批复恢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二十世纪末,国家教委决定,对新办的本科学校进行教学评估。
1998年11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教学工作评估。
2003年,学校在合肥市经济开发区新建了南校区,并把大部分系院搬迁到新校区。
2007年,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荣获优秀。
2008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庆祝建校五十周年校庆。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1 、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 16000 人,其中本科生 14500 人,研究生 1500 人以上。
2 、学科与专业建设。以工学、管理学、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多学科互相融合、协调发展。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达到 15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 10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 40 个,本科专业达到 55 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
3 、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达到 1100 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 600 人(教授 180 人),博士学位教师达到 350 人;新增省部级以上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 25 人。
4、教学工作。大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 2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40 项以上。
5、科研工作。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100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500 项,年均科研经费 8000 万元;获得国家级奖励 3 项,省部级奖励 40 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400 项。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较强竞争力。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省优秀教学管理集体、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园、合肥市花园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并取得突出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近五年,获得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3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9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更名历程】
2011年底学校更名大学工作启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更名大学工作办公室”。
2012年3月起,更名办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和要点,强力推进更名大学工作。“走出去考察,请进来指导”,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突飞猛进,达到了预期效果。
2012年7月9日下午,安徽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一行7人莅临学校,对学校更名工作进行考察指导。
2012年12月7日至13日教育部对2012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名单和办学条件进行公示。
2012年12月15日-1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莅临学校考察更名工作。
2013年1月18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二次会议在成都召开,经专家评议,学校更名安徽建筑大学高票通过。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2013年3月19日至25日教育部对2013年新设置高等学校和经过筹建"去筹“正式设立高等学校进行公示。
2013年4月18日,教育部复函安徽省政府(教发函〔2013〕69号),同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
2013年5月5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
【所获支持】
学校更名大学工作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相关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住建部致函教育部,支持学校更名;合肥市人民政府承诺划拨学校1000亩教育发展用地,并给予1.5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已列入《安徽省,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省教育厅在3年内给予1.8亿元资金支持;省住建厅与学校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
【更名文件】
教育部关于同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的函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批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的函》(皖政秘〔2012〕403号)收悉。
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二次会议的评议结果,经研究,同意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学校代码为10878;同时,撤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安徽建筑大学系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二、该校由你省领导和管理,其发展所需经费由你省统筹安排解决。
三、该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6000人。
四、该校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专业的增设,应按我部有关规定办理。
望你省加强对该校的领导,科学进行总体规划,落实资金投入,指导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
2013年4月18日
校标一、主要元素
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校名:使用郭沫若先生题字(学校标准字)。
2、1958是学校的建校时间。
3、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是学校校名的英文表述。
4、颜色使用学校标准色(建院蓝)。
5、图案主要有字母 “A”,南校区徽弘门,逗号,书本。
二、主要涵义
1、“A”是英文 ANHUI(安徽)的词首字母,“A”字,与南校区徽弘门中的徽派建筑中的大学士牌坊构成的 “H” 字,是安徽(AH)的缩写,蕴含了学校的地域特色。
2、“A”可以看成一个“人”字和一本书的组合。蕴含了学校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人才强校的理念。同时,“A”字的锐角,也象征着学校成立以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办学实践,与“逗号”的组合,更具有学无止境、永不自满和建工学院为教育事业的努力奋斗正未有穷期的象征意义。
3、以深受广大师生和校友喜爱的,融徽派建筑各种元素为一体的学校南校区标志性建筑——徽弘门作为构图基本元素,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其中,楼梯踏步竖截面构成的负形马头墙,与一本打开的书本的组合具有“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象征意义。既凸现学校校标的独特性,又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精神。
4、校标图案中还有“太极鱼”元素,既把与南校区内湖——易海引入标识,又增加了图案的动感,视觉冲击力强。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学校紧紧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练科研方向,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多个具有较大影响、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和学术团队。近五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6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42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市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新生录取分数线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
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足球比赛、“挑战杯”大赛、智能建筑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和各类建筑、规划、结构设计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省级表彰、奖励450多项。学校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已与德国德累斯 顿工业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美国休斯顿大学明湖分校、韩国韩瑞大学、台湾元培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学校设有11个教学系(院),现有5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管、理、艺、文、法、经七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8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43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725人,博士生教师12人,硕士生导师15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
学校现有6个一级学科、2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130万册,电子图书150万册。
【院系及专业】
1、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安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地质工程
2、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风景园林)
3、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务工程
4、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经济学
5、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网络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电子科学与技术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6、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科学技术(电子材料)
7、数理系: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
8、外语系:英语
9、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方向)、动画专业
10、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1、法律与政治学院: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12、体育教学部
13、信息网络中心
14、继续教育学院
1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党群部门】
党委(校长)办公室 | 组织部(党校、统战部) | 宣传部 | 纪委(监察室) |
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 | 人民武装部,(,保卫处,) | 机关党组织 | 校工会 |
校团委 |
【行政部门】
校长办公室(外事办公室) | 教务处 | 科学技术处 | 研究生处 |
人事处 | 学生工作处 | 就业指导中心 | 发展规划处 |
资产管理处 | 财务处 | 审计处 | 产业管理处 |
总务处 | 保卫处 | 离退休工作处 |
【直属单位】
校友办 图书馆 节能研究院 建苑科研中心 后勤集团
【校办产业】
建筑研究设计院 建苑规划设计院 岩土勘察研究院
建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苑新材料技术防水有限公司 建苑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重点学科】
序号 | 学科代码 | 学科名称 |
1 | 0703 | 化学 |
2 | 080502 | 材料学 |
3 | 081303 | 城市规划与设计 |
4 | 081402 | 结构工程 |
5 | 081403 | 市政工程 |
6 | 081405 |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
7 | 083002 | 环境工程 |
8 | 1201 | 管理工程 |
科研机构
序号 | 级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1 | 省级 | 安徽省建筑结构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科技厅 |
2 | 省级 | 安徽省,智能建筑,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科技厅 |
3 | 省级 | 安徽省先进建筑材料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科技厅 |
4 | 国家级 | 建筑健康监测与灾害预防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国家发改委 |
5 | 国家级 | 煤矿瓦斯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 国家发改委 |
6 | 部级 | 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教育部 |
7 | 省级 | 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省科技厅 |
8 | 省级 | 安徽省,徽州,雕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省科技厅 |
9 | 省级 |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 安徽省住建厅 |
10 | 省级 | 建筑节能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省教育厅 |
11 | 省级 |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筑经济,与房地产,管理研究,中心 | 安徽省教育厅 |
12 | 省级 |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管理研究中心 | 安徽省教育厅 |
13 | 省级 | 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安徽省教育厅 |
安徽建筑工程学校(1958.9-1960.9) | |||
党总支书记兼校长 | 秦亚光 | ||
副校长 | 李,冶,王秉元,周,健 |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960,9,1962,9) | |||
党委书记兼院长 | 常,勇 | ||
副院长 | 庄志禄 | ||
安徽建筑工程学校(1962,9,1977,7) | |||
党总支书记 | 李,江,秦亚光,刘,铸,李延明,孙赖克 | ||
党委书记 | 张余金,许钟秀 | ||
党总支副书记 | 刘家昌 | ||
校长 | 秦亚光,刘,铸,孙赖克,张余金 | ||
副校长 | 李,冶,王秉元,周,健,张如尧,沈鸿德,黄,斌,刘玉昌,刘家昌,王奎 | ||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分校(1977,7,1986,12) | |||
党委书记 | 许钟秀 | ||
校长 | 张余金 | ||
副校长 | 杨勤生,肖鹤麟,颜,虎(兼职) | ||
纪委书记 | 钱光玉 | ||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986,12--) | |||
党委书记 | 许钟秀,孙继怀(兼)吴家桂,胡昭林 | 院长 | 刘永生,马春生,吴家桂程,桦,方潜生 |
党委副书记 | 刘永生,王道纯,马春生,陈焕祥,赵钦波,胡传健,程,桦 | 副院长 | 肖鹤麟,陈良材,刘贤海,夏鹭平,干,洪,赵钦波 |
纪委书记 | 钱光玉 |
校友:全先国全先国——1985年~1989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学生 现任九三宝山区委委员、上海开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桂林—— 1988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现安徽建工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
吴涛——1993-1997年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工程CAD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现任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吴福胜——1989年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给水排水专业,现任皖维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钱毅——1985年毕业于安徽建工学院城规专业。2004年至今,担任雨润控股集团副总裁,雨润地产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南京市人大代表。
江海东——1986年毕业于安徽建工学院,2002年任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2009年创建安徽地平线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
左玉琅——1982年毕业于安徽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专业,1998年起任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2012年起任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尹万云——就职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现任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吴桂和——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于安徽省建筑工业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系学习。 现任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梦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民建专业毕业。现任铜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丁民——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建筑大学芜湖校友会会长)现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芜湖市支会会长、党组成员。
王小斌——1983年7月—1987年7月进入安徽省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攻读学士学位。现任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学术兼职安徽建筑大学徽派建筑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昌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六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一职,负责组织工作,包括市委干部工作。
王坤——1995毕业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民建专业。 现任安徽华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安徽晨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
李佑斌——安徽建筑大学阜阳校友分会副会长。现任阜阳市规划局局长。
高峰——安徽建筑大学阜阳校友会副会长。现任阜阳市发改委主任。
蒋祥国——安徽建筑大学阜阳校友会副会长。现任阜阳市建设工程质检局局长。
康硕华 ——安徽建筑大学阜阳校友会会长。现任阜阳市建委副主任。
安徽建筑大学校训进德 弘毅 博学 善建
◆校训的出处:
进德:出自《周易·乾·文言》。原文是: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进德”的意思是:“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 弘毅:出自《论语》。原文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的意思是“胸怀宽广、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自强不息”。
博学:出自《礼记·学记》,原文是“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意思是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善建:出于《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原文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建者不拔”的意思是善于建筑者,能使建筑物不会倒塌。
◆校训的涵义:
用“进德 弘毅博学 善建”作为学校校训富有哲理,寓意深刻。
1、体现了“学校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共性特点和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的个性特点。
2、体现了对学子寄予的厚望。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磨练意志、培养品格的阶段,进德是事业的立足点,弘毅是完成事业(学业)必须具有的坚强意志和作风,博学才能多才多艺,技术精湛,善建才能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在人生舞台上施展自己的远大报负,有所建树,为国家建功立业。
3、结合了学校以工科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的实际,同时体现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要求。建院人应当注重内外兼修,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广博学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北校区:合肥市包河区金寨路856号
南校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紫云路292号
安徽建筑大学校园风光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是几代建院人的梦想,凝结着建院人的汗水与心血,也饱含着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校党委、行政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部门和领导、校友、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更名办和全校师生员工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甘于奉献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崭新的安徽建筑大学诞生了,这是学校55年开拓与发展的成果,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今后学校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环境。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道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发展观,加大改革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步伐,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精心编织我们的“建大梦”,努力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